全國- 「切換城市」 培訓家旗下培訓平臺
手機版
網(wǎng)站導航

學箏,練箏,彈箏,說箏

1970.01.01

發(fā)布者:網(wǎng)上發(fā)布

  彈 箏——根根箏弦是心弦
  古箏的演奏是用內(nèi)心的感受和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情感來表達樂曲思想內(nèi)容的,這已經(jīng)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。如何才能做到用“心”來演奏呢?筆者認為:只有踏踏實實地提升彈奏能力和文化素質(zhì)后才能真正地做到這點。
  一、掌握正確的方法是提升彈箏水平的首要問題
  彈箏并非只是把古箏彈響,曲子彈熟練就算是會彈古箏了。我們在掌握了基礎知識、彈奏姿勢、指法運用、演奏儀態(tài)等初學內(nèi)容后,就應該在專業(yè)老師的指導下,認真仔細地注意彈奏時練習正確的指尖觸弦,音色的純正,處理好放松和緊張的關系,提高彈撥速度,不同效果的吟、揉、按、滑技巧等方法。
  如:在演奏輕快流暢的樂曲(或樂段、樂句)時,要注意腕部的放松,運用指尖的力量,用甲片尖端觸弦,動作要小而快,才能使其發(fā)聲輕巧,音色明亮,富有彈性,猶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盤”。在演奏強有力的樂曲時,應注意甲片觸弦面要稍大一點,指尖的爆發(fā)力可借助于手臂的力量,觸弦點適宜選擇在離前岳山(弦枕)75px左右處,才能發(fā)音飽滿結(jié)實,又不會因為強奏而發(fā)噪聲。
  再如:在演奏優(yōu)美如歌的旋律時,左手的顫音應是振幅小而勻的美化型顫音。在演奏哀傷的旋律時,左手的顫音應密而緊。如果是悲憤的內(nèi)容,左手的顫音應是振幅大、頻率快,顫音效果帶有棱角等等。
  總之,應該在調(diào)整、糾正彈奏方法方面下大功夫。這樣,才有利于在今后的學習中解決高難度技巧,才能“藝高膽大”地做到得心應手的演奏樂曲。
  二、全面學習綜合知識是提升彈箏水平的關鍵問題
  古箏音樂是一種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藝術,它除了要有與其音樂一樣的音樂色彩、音樂織體等外,還更需要有韻味、有風格、有意境。要想真正的學好古箏,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彈奏技術的同時,在提高文化素質(zhì)和藝術修養(yǎng)上下功夫。這樣說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辭呢?不是!
  古箏可以說是所有華族樂器中風格特點*豐富的樂器了。它有著粗獷高亢的中州箏風格,優(yōu)美如歌的齊魯箏風格,清越流暢的潮州箏風格,韻味悠長的客家箏風格,還有武林箏風格、蒙古箏風格、閩南箏風格等傳統(tǒng)箏風格,當今的古箏音樂更是百花齊放、美不勝收。當代古箏宗師曹正先生曾用“茫茫九派流中國”來形容古箏風格流振的豐富多彩,真是一語中的。眾多的風格流派有著豐富的音樂語言,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點、人文特點、語言特點等,就沒法掌握好各種風格的樂曲。就像沒有一定的音樂知識,就不知道什么是“八板體系”的六十八板的傳統(tǒng)民間音樂的基本格局一樣。那就和不懂得什么是“輕六調(diào)”、“重六調(diào)”、“活五調(diào)”而大談潮州箏一樣,會根本不著邊際。
  如果沒有一點文學知識,怎能懂得《漁舟唱晚》中所表達的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,漁舟唱晚,響窮彭蠡之濱”的優(yōu)美意境?又怎能懂得余伯牙的“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”,而產(chǎn)生的《高山流水》(古曲)在“巍巍乎志在高山,漾漾乎志在流水”的背后,還有那“知音難覓”的另一番寓意呢?
  如果沒有一點歷史和歷史人物知識,又怎能知道西晉文學家、玄學代表人物嵇康臨刑前所彈奏的《廣陵散》(古琴曲移植)述說的是“聶政刺韓王”的悲壯故事,從而表達了他心中的悲傷、憤怒、反抗的情感呢?也弄不清《蘇武思鄉(xiāng)》(河南箏曲 曹東扶 傳譜)為那般?《昭君怨》(潮州箏曲)怨在何處?為什么會產(chǎn)生<崖山哀》(客家箏曲)嘆息?(林沖夜奔》(陸修棠 王巽之 編曲)要奔向何方?
  諸如此類,事例甚多,篇幅關系,余不再贅。這里要說的就是:我們應該去較全面地學習,認真地弄懂一些歷史、民俗、人物、語言、詩詞、散文、古漢語、音樂知識、美學、書法、繪畫等其它姐妹藝術,并運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彈箏。否則永遠是僅知古箏的皮毛而已,更談不上什么能用“心”來演奏了。
  另外,還有個演奏動作問題要說一說。曾記得,筆者幼時隨母親去聽京劇《打漁殺家》、<羅成叫關》等,當時都稱為聽戲,聽者瞇起雙眼,和著板眼,聽其唱腔、道白的韻味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發(fā)展,對審美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,真正去聽戲的人是越來越少了,人們越來越追求視覺與聽覺的統(tǒng)一和感觀刺激了。2S樂的演奏也有這樣的趨勢,這是事實。但有些學箏者看到演奏家的表演出神入化,也模仿其動作手舞足蹈,這樣不知所云的追求身體動作,最后只能是東施效顰地走人造作的誤區(qū),而有失“大雅”。那么彈奏古箏時的表演動作如何才能灑脫呢?怎能一招一式傳情達意呢?不少演奏家都有很多的高明見解,雖然各自表達方式有差異,但誰也不會忘了說“以情動人”。古箏的彈奏要想能感動別人,首先要能感動自己。要想感動自己,首先用“心”去體會樂曲的思想內(nèi)容,再用“心”去表達樂曲的思想內(nèi)容,這種表達可以說是演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。這時所做的動作再大也不顯夸張,動作再小也不覺拘謹。只有掌握好演奏技巧,全面的融會貫通多方面的文化知識,用“心”去彈箏,才能做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《夜箏》詩中所說的那樣,“弦凝指咽聲停處,別有深情一萬重”。
  說 箏——古箏藝術有著無窮的魅力
  從江西省貴溪縣仙水巖墓群中發(fā)掘出的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十三弦“越箏”可以佐證,古箏有著近三千年的悠久歷史,這是絕大多數(shù)樂器不可比擬的。這樣一件攜帶不便的樂器為何能幾經(jīng)興衰,歷時悠久的流傳至今呢?為何能從兩百多種中國樂器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流傳*廣,學習人數(shù)*多的華族樂器呢?這不能不說古箏藝術有著它強盛的生命力和獨特而無窮的魅力。
  千古流芳的古箏音色優(yōu)美,富有神韻,表現(xiàn)力極強。如:
  古樸淡雅的《高山流水》(古曲),就以那沉穩(wěn)的音調(diào)、含蓄的音色,描繪了“巍巍乎志在高山,漾漾乎志在流水”的內(nèi)心感悟。 雄壯有力的《將軍令》(古曲),就以那鏗鏘的氣勢,豪邁的情緒,時起時伏的音調(diào),生動刻畫了“軍情急,軍令至,將軍點兵赴疆場,金戈鐵馬軍威壯”的劍戈相搏,人吶馬嘶,激烈鏖戰(zhàn)的古代戰(zhàn)場的壯觀情景。
  氣勢磅薄的《戰(zhàn)臺風》(王呂元 曲),以那山崩海嘯的刮奏,逐層遞進重掃,描寫了臺風的暴虐和塑造了人們沉著剛毅、堅定有力的迎戰(zhàn)臺風的英勇形象,用現(xiàn)代技法表現(xiàn)地域人情風貌的<黔中賦》(徐曉林 曲),以散文般的手法道出貴州地區(qū)的風情;《琵琶詠》浪漫的輕吟慢唱;{木葉舞》歡樂的粗獷奔放;《黔水唱》優(yōu)美的流暢跌宕都讓人有詩一樣的感受。
  還有,寓意“出污泥而不染”的《出水蓮》(古曲),富有禪意的《鐵馬呤}(趙登山 曲),如泣如訴的《秦桑曲》(周延甲 曲),清新優(yōu)美的《幻想曲》( 曲)等等。如果再把“中州箏”的剛?cè)岵⑿?,“齊魯箏”的優(yōu)美如歌,“潮州箏”的清越流暢,“客家箏”的內(nèi)在雅韻等傳統(tǒng)風格箏曲如數(shù)家珍一樣的一一道來,那真是五彩紛呈的讓人目不暇接了。
  古箏不但富有美的聲音,而且還有典雅的形制和裝飾。古代就有無漆不飾,古樸無華的”素箏”。還有根據(jù)裝飾物不同和形制特點所稱的細箏、寶箏、金箏、銀箏、瑤箏、錦箏、云和箏、玳瑁箏、綠云垂等。晉.顧愷之在他的《箏賦》中就有用“華文素質(zhì),爛蔚波成,玄漆緘響,慶云被身”來描述古箏上繪著華麗的祥云紋飾圖案。箏的附件“碼”古稱“雁柱”(唐.張枯《聽箏》:“雁行輕遏翠云中”,宋.歐陽修《生查子-彈箏》:“雁柱十三弦”),也因其裝飾或材質(zhì)的不同而稱的“金栗柱”(唐.李瑞{聽箏》:“鳴箏金栗柱,素手玉房前”)、“鳳凰柱”(元.楊維楨《春夜樂》:“雙箏手語鳳凰柱”)、“玉柱”(唐.楊巨源《雪中聽箏》:“玉柱泠泠對寒雪”)等。而今的工藝加工更加豐富,有玉雕箏、木雕箏、石雕箏、貝雕箏、骨雕箏、點螺箏、雕漆箏、彩繪箏、浮雕箏、紅木箏、楠木箏、紫檀箏等。由此可見,古箏既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樂器,又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。難怪當今還有人把它做為高雅賢淑的陪嫁物。
  唐代詩人吳融曾以“五音六律皆生之,就中十三弦*妙”((李周彈箏歌》)的詩句來贊頌古箏音韻在所有音樂中是*美的。南朝時的梁,簡文帝蕭綱在形容箏樂的感染力時說:“聽鳴箏之弄響,聞茲弦之一彈,足使游子戀國,壯士沖冠……鱘魚游而不沒,白鶴至而不歸”。(大意簡譯:古箏音樂有著無窮的感染力,能使身居他鄉(xiāng)的人思念自己的國家,能讓壯士聽后發(fā)怒而沖掉帽子,箏樂把魚兒吸引的不愿沉入水中,仙鶴飛來聽曲而忘卻了回巢。)后漢的候瑾在《箏賦》中說:“移風易俗,混同人倫,莫有尚于箏者矣”,<大意簡譯: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和陳舊習俗,讓人們更能遵守仁義道德的信念,沒有比古箏更能發(fā)揮這種社會功能的東西了。)他認為:古箏是一種能讓人們懂得道德,移風易俗的崇高樂器。還有唐.李白、自居易,宋.蘇軾、歐陽修等歷代文人墨客被箏樂所感染,而留下的詩、詞、歌、賦真是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我們怎能不為學會了這樣一件美妙的樂器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呢!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可以半途而廢呢!
  

上一篇:唱歌常見錯誤 下一篇:【經(jīng)驗】外貿(mào)技巧知識輔導:外貿(mào)折扣的幾個技巧

熱門發(fā)布

推薦機構

熱門課程

本站展示的所有信息內(nèi)容系由機構或個人用戶發(fā)布,可能存在發(fā)布者所發(fā)布的信息,并未獲得品牌所有人有效授權。本平臺會加強審核,但無法完全排除差錯或疏漏。鄭重聲明:本平臺僅為免費注冊用戶提供免費的信息發(fā)布渠道,但不對其發(fā)布信息的真實性、準確性和合法性負責,對此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對于從本網(wǎng)站或本網(wǎng)站的任何有關服務所獲得的資訊、內(nèi)容或廣告,您接受或信賴任何信息所產(chǎn)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,本網(wǎng)對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網(wǎng)站信息的商業(yè)活動及其風險不承擔任何責任。,如果侵犯,請及時通知我們,發(fā)送郵件至15610150293@126.com本網(wǎng)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。